摘要:(三)开发性金融的主要成效 一是为实现国家战略和政府意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。 ...
苏南和珠三角魄力大转变,最重要的是体制。
土地使用权自由买卖会阻碍机械化,这是另一反对土地制度并轨的理由。转包也有很高风险,失去土地权利。
会上省委第一书记和省长希望听到专家们关于城市化的对策和建议,国内的经济学家都提到,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是城市化的大障碍。我去年6月回中国,看到江浙农民还在用手插秧、扮禾,心中不是滋味。中国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。土地使用权可自由买卖,不但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,而且对减少社会纠纷,安定社会,稳定地方财政有重大意义。这正是贫富不均社会不安定的原因。
18世纪法国落后于英国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法国对土地私有权的限制。土地自由买卖会加剧贫富分化,造成社会不安定。在马克思那里就说这造成一个经济问题,就是经济危机,需求不足造成的萧条。
但条件变化后,就有点做冤大头了。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了 30年之后,中国走到了转型的重要时刻。上周,我和 任正非看了他的上海研发中心,很振奋。换言之,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就是要发挥人力资本,也就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。
但条件变化后,就有点做冤大头了,而且会引发资产负债表危机。这是因为,1959年苏联制定一个计划,要15年赶上美国。
另外一种依靠技术进 步和效率提高,我们开始的翻译叫内涵,后来通常的翻译叫集约。第三是环境也还可以维持。那句话有一个前提:在经济 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,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。产业革命以后,主要靠投资,就会发生马克思讲的各种问题和 现代经济学讲的各种问题。
日本、韩国……东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。你看看微笑曲线,其实不一定需要多大的投资,需要多高的 劳动力。同时,消费在GDP 中的比重越来越低。第一个根本转变是从粗放的经济增长,到集约的经济增长的转变。
有些地方政府,我觉得真是魄力比较大,也采取了措施。第二,资源瓶颈不是很紧,比如土地资源、矿产资源可以附加在 劳动力上面卖出去。
那时候我觉得浙江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发达地区,2004年调查,我有一点怀疑了。一个是搞形象工程,另 外是搞政绩工程,搞大项目。
在2004年左右,讨论十一五时,发生一场大的争论,就是增长模式是否要转变。怎么做?从办学校开始,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、办中专、引进大学,提高人员的素质。东亚危机在这些条件下,穷国补贴 富国,依然是对穷国有利。这种延伸,不是下个命令,明天就延伸了,这是自然 的、经济的、经营的过程。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能支持,没有发生大问题呢?因为我们学了东亚国家的经验,出口导向。GDP的增长有两个来源,一个来源是增加更多的资源投入,另外一个来源是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,这是可以推算出来的。
苏联误区1959年苏联制定一个计划,要15年赶上美国。靠净出口补充国内需求的不足。
苏南和珠三角魄力大转变,最重要的是体制。我并不认为腾笼换鸟是好的做法,但延伸是必须要延伸的。
在古代社会,在几千年的社会中,主要是靠自然资源,所以就陷入了马尔萨斯陷井。制定之后他们发现GDP总量和美国的差距缩小了,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,不仅没有缩小,反而增加。
当时整个增长方式就往回走了,又提出来要按照苏联斯大林那套方法走,几乎所有的省都提出来中国进入一个重化、重工业化的时代。调整经济结构是为了解决这种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结果。第二个根本转变是第一个根本转变的基础,就是体制的转变。所以,当一个国家实行这个政策很成功,而资源的限制越来越重,大量货币积累的情况下就要考虑转变,转变出口导向的政策。
如果老这么说,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转变?转变,最重要的是体制。当然还有办法,现在的提法叫筑巢引凤,不要光是把人弄出去,环 境搞好,外地的人才也吸引进来。
但是在一定的条件 下,这个政策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是非常好的政策。人力资本是回报递增的,原因是物质资本是损耗的,而人力资 本是不损耗的。
我们讲所谓的技术进步,并不是说要一步登天,把这些普通劳动力都驱逐了,解雇了,不是这样。所以在调整出口导 向政策的同时,必须赶快转变增长模式,提高附加值,不再依靠给外国人补贴,求他买你的东西。
苏锡常也都有很不错的。特别是资产泡沫生成,如果超发的货币都跑到资产市场上去了,股票、房地产、收 藏品、黄金暴涨,泡沫碰到一个冲击就破灭,整个经济体系就出现了所谓资产负债表危机。在上世纪60年代,苏联提出来要真正赶上美国,就要实现增长方式的改变。第一种依靠资源的投入,特别是资本投入的增长叫外延增长或者叫粗放增长。
出口导向政策,实际上是对进口国的补贴。2000年,翻两番超额实现了。
这样,产能越来越高,但是最终需求不足。投资率决定了增长率,投资率越高增长率越高。
块状经济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出现的,导致这样一个问题: 你创新,我仿冒。什么条件下呢?第一是大量人口需要就业。